湘潭市建设“校联体”教育网络破解义务教育“乡村弱”现象
日前,岳塘区湘纺小学教育集团位于滴水校区、占地两亩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开园。今后,该教育集团各校区的学生将走进新实践基地,感受劳动之美,体验丰收之乐,明白收获不易。(通讯员 刘伟 胡洁 摄)
湘潭市建设“校联体”教育网络,破解义务教育“乡村弱”现象——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锴 实习生 乔梦霞 通讯员 贺艳芳
9月7日课间休息时,小刘等来自不同学校的“新生”,与湘潭县分水乡较场小学的“老生”聚在操场上一同跳绳、玩游戏,十分开心。他们说,新校老师多、同学多,还能上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比老校的学习环境好多了。
今年秋季学期,分水乡中心学校科学合理尝试“撤点并校”,调整下辖中小学校布局,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孩子。该校的举措,正是湘潭县积极探索新时代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湘潭市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创新步伐,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建设教育生态圈、集团化办学、教师交流轮岗、“撤点并校”等举措,建立“城帮乡,全覆盖”的城乡“校联体”教育网络,着力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乡村覆盖面,激发学校内生活力。
——让城乡和校际办学差距持续缩小
市教育局直属管理学校湘钢一中是湖南省重点中学,这些年培养了一大批爱生活、善求知、忧天下、有作为的优秀学生。2015年,该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在全市率先垂范,领办市十二中,组建了湘潭市头部个中学教育集团。
短短几年时间,该教育集团通过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十二中校区得到蓬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打造了引领湘潭教育改革发展的集团办学示范样本。今年6月底,市七中并入湘钢一中教育集团,由教育集团遴选优秀教师团队,主导和引领七中校区教育教学管理。目前,湘钢一中教育集团三个校区共有教学班126个,在校学生6464人,教职员工513人,成为湘潭市区规模蕞大的学校。
2011年,鹤岭镇、姜畲镇行政区域规划调整至雨湖区,雨湖区成为典型的城乡二元地区,雨湖教育也面临一个新的窘况:农村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校的60%,农村学校学生占全区中小学生的30.2%,农村学校教师占全区在职教师的48.5%。此后,该区中小学校“城挤乡闲”、教师队伍“城强乡弱”、教学水平“城高乡低”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较为突出。
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雨湖区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1+1+1(强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教育生态圈”的思路,将区域内的中小学校按照“统筹规划、强校引领、公平共享、就近划分”的原则,将1所城区强校捆绑1所近郊薄弱校和2至3所农村学校,建立了11个生态圈,并实施政策保障一体化、师资配置一体化、圈本研训一体化、信息技术一体化和党建领航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措施,使全区整体教育水平明显提升,教育“底部”不断抬升,校际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办学差距不断缩小。
短短几年,岳塘区教育局“大刀阔斧”寻求突破,逐步走出一条集团化发展的创新之路:一个教育集团内一套管理班子,一个法人代表,教师双向交流,本部、分校齐头并进,均衡发展。
岳塘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8年前,岳塘区开始推行集团化办学,并逐步完善待遇保障制度、教师跨校评聘长效机制、名教师名校长流动的激励机制等,激励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让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更好发展。
据了解,2021年,岳塘区共有13位校级干部进行轮岗交流,占校级干部总数11.7%。231名骨干教师已轮岗交流65人,占比28.1%;1224名在职在编教师,轮岗交流138人,占比11.3%。
“易家湾学校纳入湘钢二中教育集团后,招生人数从2021年的20余人提升到今年的130人,成效显著。”岳塘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湘钢一校教育集团、湘钢二中教育集团先后成立。至此,岳塘区教育集团扩至8个。
有可喜变化的不仅湘钢二中教育集团,目前,岳塘区教育集团师资差距逐渐缩小,各校区焕发新生机。原湘机小学本部与一完小分校区仅隔一条马路,可是一到招生季,湘机小学门庭若市,而一完小门可罗雀。自从成立湘机小学教育集团后,集团将教师全部优化组合重新分配,教育资源全面共享,两校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质量更均衡优质,互动更紧密频繁,发生了良性的“化学反应”,两个校区一年级新生招生均出现了火爆场面。红旗学校原本教育教学综合评价排名相对靠后,与火炬学校组建集团后,一批优质师资进驻红旗学校,该校实现了教研课题市级立项零的突破,教学质量获得家长的一致好评。育才学校教育集团本部每周调派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兰亭书法专职教师、专业体育教练等到清水校区援教,全面推动清水校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湘潭县是劳务大县,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孩子随迁,大量教学点未发挥应有功能,甚至校舍闲置。
该县分水乡曾有3所初中、10所小学,其中4所学校人数少于50人,人数蕞少的一所小学只有6人。虽然分水乡学校多,孩子们都能在家门口上学,但是由于乡村教学点分散,小班额班级比例大,教育资源浪费严重,还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湘潭县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家长渴望让孩子“上好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由此引发湘潭县各级政府部门对城镇化浪潮下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的思考。
为了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湘潭县本着“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理念及教学点“应撤尽撤、应留尽留”原则,引导全县稳妥有序撤并教学点,科学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布局,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湘潭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还先后多次前往分水乡等乡镇,针对撤并相关教学点后,该如何保障学生远途上学、放学安全,低龄学生住校后,学校该如何应对饮食、寄宿管理及陪护、心理教育等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寻找解决办法。
据悉,湘潭县今年已撤并小规模学校34所,节约人员成本等各项经费2300余万元。其中,分水乡尝试撤并5所学校,将32个班、400余名学生就近转移到规模学校入读。今后几年,该乡还计划高标准建设好较场中学和较场小学,同时将对较场小学、分水小学、环山中学、彭何学校作资源整合的必要升级改造和设施设备的添置,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分水乡多名家长表示,教学点与规模学校的教学环境及教育质量差距较大,“撤点并校”让自己的孩子就近进入规模学校就读,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湘潭市持续推进城区学校与县(市)区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建立了县城学校帮扶乡村学校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学校之间实现师资共派、研训一体,在课程教学、教研教改、教师培训、学生活动、学校文化等方面资源共享。
市教育局将进一步统筹教育优质资源,深入开展“校联体”工作,力争在形式、内容及深度上有新突破新发展,真正做到横向贯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度帮扶,从而推动教育协同发展,把城乡“校联体”教育网络打造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