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招商引资报告
湘潭市,简称潭,因盛产湘莲而别称“莲城”,又称”潭城“。与长沙、株洲同为国家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心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岳塘区五个县(市)区,总面积5006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根据《湖南统计年鉴2014》,湘潭城区面积168.2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9.2平方公里。湘潭从南朝开始建县,距今约1500多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湘中灵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湘潭伟人、巨匠灿若星辰,蜀汉名相蒋琬,晚清重臣曾国藩,文化名人齐白石,一代领袖、开国元勋彭德怀、著名将领黄公略、开国大将陈赓、谭政等都诞生于此。历经千年积淀,科教人力资源丰富,科教实力居湖南省第二位,拥有湘潭大学、湖南科大等大中专院校12所,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交通主动脉京港澳高速与沪昆高速公路在市区交汇,京广铁路、沪昆铁路和沪昆客专等在境内纵横交错,在建的长株潭城际铁路即将构建起三市半小时经济圈。湘潭是“一五”、“二五”时期全国23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南地区的工业重镇。目前拥有国家级湘潭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湘潭综合保税区。201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70亿元,人均GDP仅次于长沙居全省第二位。
泓域咨询机构编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设单位根据经济发展、国家产业政策、国内外市场、项目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提出的针对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主要从宏观上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项目投资的设想变为概略的投资建议。
泓域企划机构专注于产业规划咨询、项目管理咨询、企业战略发展,并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中小企业2.0发展孵化服务机构,在全行业中首创了“互联网+咨询”的服务模式,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可为客户定制提供“行业+项目+产品+品牌”的系统解决方案。泓域企划服务生态圈包括企业发展认证、精益生产管理、项目申报咨询,可根据中小企业需求提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及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精益生产培训、专项资金申报、特色项目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市场营销策划等服务。目前,泓域企划与多家工业园区、集团公司、研究机构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湘潭可行性研究报告通常要求湘潭市场分析准确、湘潭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湘潭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湘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湘潭发改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
商业银行在贷款前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湘潭项目方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融资方案合理,分析正确,信息全面。另外在申请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资金 、工商注册时往往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文件类似用于银行贷款的可研报告。
湘潭企业为获得政府的无偿资助,需要对湘潭公司项目进行策划、设计、技术创新、技术规划等,编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含管理团队、技术路线、方案、财务预测等,是政府无偿资助的项目申报的主要依据。
全球生产组织方式正发生剧烈变化,价值链中制造环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步入了网络化的新阶段,全球生产网络正日益形成,全球生产方式发生剧烈变化,逐渐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再向生产环节和生产任务分工转变,步入全球价值链竞争时代。在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时代,制造环节将变化为更加微利,而价值链的两端环节(研发和销售)将变得更加有利可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以代工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但是主要从事低端环节。以iPhoe4手机为例,一部iPhoe4手机由中国出口到美国价格为169.41美元,其中,中国只获取了6.54美元增加值,仅占3.37%,而韩国获取了80.05美元增加值,德国获取了16.08美元增加值,其他国家获取了66.74美元增加值(OECD,2011)[2]。“十三五”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这对作为全球制造大国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了出新的挑战。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低成本国家工业化使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双重挤压的形势更加严峻。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头部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内容的“再工业化”政策,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形成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凭借低成本的初始禀赋条件,以代工方式与国际经济接轨,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并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生活成本等的急剧提升,中国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明显减弱。1998年,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比例为56.9%,之后连续数年维持在略高于50%,2012年锐减至34.8%。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转移到印度、越南、缅甸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甚至非洲、南美等低成本国家(地区),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由此,“十三五”时期中国在全球新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将面临发达国家和低成本国家双重竞争压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