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万楼新城总体规划
头部章………………………………………………………总则第二章………………………………………………………规划背景第三章………………………………………………现状概况与分析第四章………………………………………规划区功能定位和规模第五章…………………………………………………规划用地布局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第七章…………………………………………………绿地景观规划第八章…………………………………………………给水工程规划第九章…………………………………………………排水工程规划第十章……………………………………………电力电信工程规划第十一章……………………………………………………附表第十二章……………………………………………………附图
第1.01条为适应湘潭市万楼新城发展的需要,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各项建设合理有序,特编制本规划。
万楼新城的规划区范围:建设北路(潭锰路)以东,北二环线以南,湘黔铁路以北,湘江以西。规划区总用地面积10.31km2。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5、《湘江长株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
6、《长株潭都市区建设管治规划》;
8、湘潭市万楼新城概念性分区规划。
以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将城市的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紧密结合,塑造适宜居住的生态新城。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资源节约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规划要适度超前,结合城市发展的趋势,发展现代产业,城市的规划布局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前瞻性的预测万楼新城在湘潭乃至长株潭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现代城市新区风貌。
规划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新城的布局要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条件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和地方建筑特色,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城市建设标准。
依托新区自身的发展优势,形成既融合时代精神又继承传统文化,既展现现代建设景观又结合自然风光的综合性现代新城区,努力把新城区建设成河西组团新的增长中心,逐步形成设施完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环境友好的宜居的生态型新城区。
湘潭城市总体规划已经确定河西组团向北发展,从目前来看,老城区的人口密度高,发展余地小,需要向外疏散和发展,以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
由于九华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原来总规中规划的护潭工业小区和居住功能已经不符合现在发展的需要,总体定位和发展方向急需调整。
根据1000万人口的长株潭大都市区的发展预测,湘潭的发展规模要达到210万人口,其中河西组团要发展到60万人口,已经突破了湘潭总规总人口110万,河西组团42万人口的规模。
与此同时,雨湖区政府提出了以万楼的恢复重建为契机,带动万楼新城的开发建设的发展设想。
而随着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湘潭市也将河西万楼新城纳入了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之内,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桥头堡”重点开发建设。
由于新城开发建设和招商形势喜人,迫切需要启动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在已经原则同意的分区规划框架下,综合政府例会修改意见,编制《湘潭市万楼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便于直接指导道路、市政设施的设计和新城的开发建设。
由于江南大道以西的规划范围现由湘潭市两型投资有限公司组织进行控规编制,江南大道以西部分的道路、竖向及市政官网在本规划中统筹考虑,以西部分的用地性质及指标体系仅供参考,具体以湘潭市两型投资有限公司所委托编制完成后的控规为准。
为了适应发展趋势,满足今后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本次规划采取了将于2011年12月1日起实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湘潭市万楼新城的区位从宏观上属于“3+5”城市群发展主轴上的核心——长株潭都市区,从中观上属于长株潭都市区的西南组团,从微观上属于湘潭市的河西组团。它位于湘潭市雨湖区,河西老城区西北部,规划区范围为建设北路(潭锰路)以东,北二环线以南,湘黔铁路以北,湘江以西。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10.0km2。
万楼新城北邻九华工业园和湖南科技大学,西南面跨湘黔铁路与河西老城区相连,东南面与岳塘区和湘潭市行政中心区隔江相望。整个用地被铁路、江河和城市道路围合,相对完整独立,与周边城市组团联系也十分便利。
规划范围内土地主要涉及雨湖区护潭乡7个村(富强村、悦星村、村、红星村、湘竹村、永红村、文昌村、渔业村),另有小部分用地属于先锋乡及湘潭县响水乡。区内现有天星大堤管理所、省煤勘机修厂、湖南建发伟业混凝土有限公司、市金属公司月塘仓库、市石油仓库、金塘小学、河西污水处理厂等单位;区内用
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m2)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R32 服务设施用地0.00 0.00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
区内人口主要集中在建设北路东侧、一级撇洪渠、富洲路南段、北二环西段一带,其它地方人口分布稀散,以自然村落为主,大部分为以蔬菜种植为生的农业人口,总人口约13000人,2200余户。
区内质量较好的建筑物为近几年建造的一些单位建筑物和北二环、富洲路沿线部分民房,一般为砖混结构,大多二至三层;其它大多数房屋为80年代以来单位和个人修建的砖混结构建筑,也有部分为80年代以前修建的建筑。建筑质量为一般。
规划区对外交通便利,向北3公里连接上瑞高速公路、长潭西线国道,东面可通过湘江四大桥连接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湘黔铁路从规划区南部边缘穿过。区内有北二环线、富洲路、建设北路三条城市道路。其中北二环为城市快速路(新建,红线米),富洲路(新建,红线米)和建设北路(红线米,需拓宽)为城市主干道。除此之外,区内还有通往各个村庄的村道若干条,路面宽4-5米左右。
给水:区内沿北二环、富洲路、建设北路布有城市给水管,部分村庄为自掘井取浅层地下水。
压力污水管接入东北角的河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湘江。区内村庄的生活污水处于自然排放状态。
电力:区内有两条110kv高压走廊,主要由10kv繁桥线、马铁线供电,基本属于农电管辖范围。
电信:区内有四个电信模块局,用户约1300户。
广播电视:区内有三个广电光节点,用户约1000户,主要为架空线路。
万楼新城内用地原始地貌属湘江河流流水堆积地貌一级阶地,地形较为平坦,海拔高程一般在30.9-48.4米之间,蕞大相对高差为18米,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根据《城市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株潭幅),场地构造较为简单,未见断裂构造穿过,未发现其他不良地质现象。
规划区地表径流丰富,除一、二级撇洪渠外,还分布有大小不一的水塘和沟渠。
一级撇洪渠集雨面积49.5km2,现防洪标准10年一遇,泄洪流量125m3/秒。二级撇洪渠集雨面积10km2,现防洪标准10年一遇,泄洪流量26m3/秒。
区内地下水丰富,主要为圆砾中的孔隙水,具弱承压性,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位2.25~2.8米不等,对砼不具有腐蚀性。地下水(土)目前尚未遭受污染。
根据以上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可见场地稳定性较好;土质种类多,不很均匀,地基基本稳定;地下水对工程影响较小,地形起伏小,排水条件较好。根据上述特征因素,将规划区工程建设适宜性分类定为适宜。
规划区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属可建设地段。
规划区内用地建设条件良好,因地势低洼造成的内涝问题可通过适当的水利措施解决,在用地评价分类时,根据保护规划区内原有水系和生态格局的原则,划分为禁止开发建设区、限制开发建设区和适宜开发建设区。
规划充分利用城市的现状水资源和生态资源条件,以建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为前提,首先保留城市发展所必须的恒常不变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将其划定保护范围,禁止开发建设,然后再根据城市功能的需要,合理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严格保护现有的一、二级撇洪渠,严禁破坏及覆盖。沿渠道两侧15米范围内严禁开发建设。二级撇洪渠可适当拓宽,以满足泄洪的需要。
②保留现有与二级渠交叉的自然沟渠及区内较大的池塘水面,对影响城市建设的部分可适当裁弯取直,沿线米范围内严禁建设。
③天星大堤以外滩地严禁建设,保证过水断面,维护生物多样性。天星大堤与沿江路之间的用地预留为沿江风光地用地,严禁建设。
万楼遗址及周边300米范围内为限制建设区,本区域内的开发在建设性质、规模、高度和形式上将有严格要求,保证与恢复后的万楼协调统一。
万楼新城总体定位为:以湘潭“两型社会先行区”建设为契机,以万楼为依托,打造面向长株潭都市圈的现代商业新城、文化休闲新城和宜居生态新城,逐步形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特色突出的“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现代商业新城:依托湘潭火车站扩改和新城交通区位优势,以综合高端商业和传统特色商业为主导,以商务、金融、现代服务业为补充,形成长株潭都市圈的新兴商业中服务心,以带动城市开发,聚集城市的人气,提供产业支撑。
文化休闲新城:依托万楼的重建,继承湘潭传统文脉,利用周边高校人才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创意等产业,形成文化休闲中心。
宜居生态新城:疏散老城区部分人口,并且为九华工业园、大学城的人口提供生活服务,形成新生活服务中心,提高居住的质量,形成高品质居住区。
从整个湘潭市的功能架构来看,万楼新城组团突出“文”,河西老城区组团突出“商”、河东组团突出“政”、大学城组团突出“教”、九华工业组团突出“工”,从而使“工、商、政、文、教”等城市基本功能既错位发展,又相互协调,使整个湘潭市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万楼新城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现代化的居住小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规划二类居住用地约270.09公顷,商住混合用地167.96公顷。按《湘潭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人均居住用地指标17-26平米/人计算,万楼新城的人口容量范围在16万人——28万人之间。
同时根据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按极限居住建筑开发量,二类住宅建筑按120米2/户、3.2人/户的指标计算,则规划区可容纳30万人。
综合以上分析预测,考虑合适的人口密度,确定规划区内居住人口容量约为22万人。
10.49平方公里,保留的水域和滩地用地约有28.23公顷,占总用地的2.21%(主要为保留的
一、二级渠和低排渠等水面和湘江滩地)。本区城市建设用地约有1049.58(包括铁路用地)公顷,占总用地的97.79%。
在总体构思的分析指导下,规划形成““三核、三轴、三带、五片”的空间结构。
三核:教育科研服务区、万楼文化休闲区、湘潭火车站交通枢纽。
三轴:沿富州路、护潭路、科大路三条发展轴线。
“三带”:分别指沿湘江大堤规划的湘江生态风光带,沿一级渠的生态隔离带和沿二级渠规划的城市生态休闲带,它们构成了新城区的生态基底。
五片:沿发展轴线布置的公共服务功能片,沿一、二级渠布置的三片居住区和二级渠北侧的水处理区(河西污水处理厂)。
本区城市建设用地从功能上形成6大块:万楼文化休闲区、商业服务区、商住混合区、生态绿化区和污水处理区,涉及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等六大类型。
1.万楼文化休闲区:位于新城东片东南部,围绕以拟恢复重建的万楼遗址为中心,沿湘江风光带布置,面积约80公顷。主要包括文化娱乐用地、商业服务用地、公共绿地、广场和社会停车场。该区主要结合万楼的重建,规划民俗表演、地方特产、古玩字画、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项目,以体现传统风貌为特色,形成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中心。同时可利用临江的景观优势开发部分高档居住项目。
2.商业服务区:新城规划了两个商业服务区,富州路商业区和火车北站商业区。
富州路商业区主要沿江南大道东段和观湘路及二级渠和富州路多形成的地块布置。该区临近北二环路,交通便利,同时又位于整个新城中上部,属于发展中心。
火车北站商业区位于规划的湘潭火车站北站场北侧。随着火车站改造和城际铁路、长株潭轨道交通的开发。
3.商住混合区:沿湖南科技大学南侧区域、富州路西侧及万楼路与护潭路之间的地块规划商住混合区。这一区域基本沿城市主要干道布置,用地功能较多,以商业和居住复合功能的模式进行开发便于招商引资,可实施性强。
4.居住区:规划依托区内生态条件较好的一、二级撇洪渠形成四片滨水的宜居区,布置居住用地。新城配套规划一个中学,两个小学,以富洲路为界对称布置。
5.污水处理区:区内已有建10万吨规模的河西污水处理厂,整个湘潭河西地区(包括九华的部分地区)的污水都由该厂处理,污水规模在30万吨以上。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该厂还需配建污泥处理和中
工业用地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对新城的影响较大,要做好防护和工业项目的选择立项工作,同时要
考虑到远期发展的需要,厂房的设计和建设也要考虑对小新城建筑景观的影响。
新城中心为公共服务中心,在此区域内集中有行政办公、医院、学校、商业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等级。
对外交通规划以增强与周边乡镇交通网络的联系,强化交通枢纽地位为指导思想,即有利于促进万楼新城的发展,又不干扰新区生产生活活动为原则。
新区道路分三级设置,一级为主干道,路幅宽为60--48米不等,二级为次干道,路幅宽为35米,三级支路,路幅宽为25米。
新区道路网络组织:主干道由四横四纵组成,形成经济的方格网加环状的综合道路系统,提高了交通的通畅性。新区主干道交叉口间距为1000米左右。主次干道在主干道网络之间呈均匀分布。
在该新区中心一条由西向东的横向道路是该新区的一条主纵路,沟通该新区的东西工业区和居住区,与
潭锰路垂直,这是该新区的发展轴线,在更远期的的发展中,可以沿该路向东发展。
结合自然山水的特点,在新区布置公共绿地,如公园、沿渠绿化带、绿化广场、街头绿地等。
新区绿地指标:近期至2015年末达面积将达到到1221500平方米占万楼新区建设用地的9.78%。
新区景观规划重点突出景观节点和景观轴线的规划建设。着力营造和谐自然的现代化城区的景观特征。提升万楼新区的景观面貌和新区形象。新区景观规划原则是“两纵,一横,一带”。主轴线三条。其中一条建筑景观主轴线,一条自然景观主轴线,一条自然景观次轴线,一个沿江自然风光带。
沿江自然景观带:湘江由西向东流过,水面宽广。规划要求沿湘江两侧应布置公共绿地,满足公众的休闲、娱乐。
新区中心节点:位于万楼文化中心,此处集中了大型的、现代化的文化休闲区,并规划有市政广场,还有大型的商业活动区。是万楼新区形象的精华所在,该节点以体现现代化的万楼新区面貌为其景观立意出发点。
过渡节点:在老城区向新城过度的中间,在新城的入口处布置一处休闲绿地广场,此广场位于文化宫正面,有利于公众文化娱乐。
通过水景观的塑造和节点、轴线的景观营造,力争达到”绿荫环抱、碧水穿绕、两位一体”的新区景观
本规划区建设用地970.22公顷,计算用水量70158m3/d,
规划区由湘潭市一水厂、二水厂供水。
DN300(总规确定为DN1000供水干管)。
供水干管布置为五纵两横:南北向主干管布置在建设北路、赤马路、江南大道、富洲路、熙春路。管径DN800、DN600、DN300、DN800、DN1000~600; 东西向干管布置在霞城路、万楼路,管径DN600、DN800。环状
原有一级渠为高排渠,直接排入湘江。
二级渠集雨面积9.99平方公里,湘江低水位时穿越低区直接排入湘江,湘江高水位时,经二级撇洪渠排入低区雨水渠,进入竹埠港排渍泵站,提升排入湘江。二级渠与湘江接入口设闸门,当湘江高水位时闸门关闭,以防止湘江倒灌二级渠。
二级渠以南地区,雨水沿渠道南侧农业排水渠,经渠下涵排入低区雨水渠,进入竹埠港排渍泵站。竹埠港排渍泵站位于规划区下游,原为农业排渍机埠,改造为城市雨水泵站。
本区自设雨水泵站,以解决湘江低水位时本区内雨水排放问题,规模29m3/s。当湘江高水位,二级渠无法直排入湘江时,部分雨水排往竹埠港排渍泵站,本泵站与竹埠港排渍泵站同时开机排水。(位置详雨水工程规划图)。
本规划区域以二级渠为主要排水载体,熙春路东部二级渠撇洪渠仍保留并整治扩建,主要功能为排水渠道;熙春路西部、二级渠北部原排水渠道经整治改造后做为景观水面,不具备排水功能。于文兴路、观湘路中间段二级渠设排水闸门,做为景观水面补充水源,并于廉溪路、熙春路交叉口处设置景观水面溢流井,接入熙春路东面撇洪渠。于熙春路东部建设撇洪渠,接入二级渠;于思贤路东部建设撇洪渠,接入二级渠;
根据排水方向,共分为9个雨水分区:
Y1区:面积229ha,富洲路以西、二级渠以北区域,各条路就近排入二级渠;
Y2区:面积142ha,一级渠以北、二级渠以南、拱极路以西区域,雨水于护潭路进入二级渠南部的低排渠;本区沿护潭路铺设干管,规格:5m×1.5m双孔箱涵、3.4m×1.5m单孔箱涵。
Y3区:面积54ha,一级渠以北、二级渠以南、富洲路以西、拱极路以东区域,雨水于拱极路进入二级渠;本区沿拱极路铺设干管,规格:D1000。
Y4区:面积58ha,富洲路周边区域,本区域为建成区,由南北两侧向中间二级渠排放。
Y5区:面积51ha,富洲路以东、观湘路以西、二级渠以北区域,此区域雨水向南接入二级渠。
Y6区:面积156ha,观湘路以东、二级渠以北区域,此区域雨水向东北接入撇洪渠。
Y7区:面积22ha,富洲路以东、熙春路以西、护潭路以北、二级渠以南区域,此区域雨水就近接入二级渠。
Y8区:面积202ha,观湘路以南、文兴路以东、二级渠以南区域,此区域雨水汇入熙春路东侧撇洪渠,
本规划区污水量为4.9万m3/d,本区设置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厂规模10万m3/d,按30万m3/d控制用地,
占地21.3公顷,厂址位于湘江西岸、二级渠以北。
本区污水干管为两横一纵:横向沿护潭路、霞城路布置,由西向东排入熙春路污水干管,管径D600—D1200;纵向:熙春路布置污水干管,由南向北排往湘莲路污水干管管径D800—D1400;在熙春路与霞城路交叉口接入
九华污水干管进入污水处理厂。本管径D400—1600。
预测总计算负荷为8.12万kW,单位用地面积负荷密度为0.84万千瓦/平方公里。
规划区内10kV配电网主要采用单环网结线、双环网结线和直通式备用电缆网结线相结合的方式。各配电所根据用电负荷及地块分布情况组成环网。
10kV开闭所按每3~5万人设一处,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不单独占地。
高压走廊及线kV九华至繁城线kV九华变引线过来。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对现有110kV高压线予以整合或改道,对规划110kV高压线kV响马线、响繁线移入护潭西路中央绿化带,在富洲路上沿东侧绿化带走地埋电缆。新建的110kV九华至繁城线沿江南大道西侧绿化带架设,110kV九华至万楼线沿北二环和观湘路西侧绿化带架设。规划区的110kV线路远期考虑地埋。
高压走廊宽度控制:110kV单杆双回线kV单杆四回线kV及以下电力线原则上全部采用电缆,采用穿电缆排管埋地敷设,敷设在道路的东侧和北侧。线路敷设建设应与城市道路建设同步进行,逐步实施,分期建成。
预测规划区固定电线门。规划区需要程控电线万线。
预测规划区总移动电线万,需移动电线万线.电信网规划
规划区新建一个电信分局、一个移动通信局、5个电信模块局以及若干宽带信息网络光节点机房。
电信端局:交换机容量8万线平方米,建议选址在富洲路与护潭路的交叉口东南角。建设时具体位置可在沿富州路两厢商业用地中选取。
电信模块局:增设模块局5个,网络覆盖半径0.7~1公里。大型建筑及小区建筑中用户达到1000~10000
300~500米左右,用户为500~1000户,机房面积30~50平方米(机房每平方米负荷600公斤)。
移动通信局:规划新建一个移动通信局,容量12万线平方米。建议选址在富洲路与霞城路交叉口西南角,建设时具体位置可在沿富州路两厢商业用地中选取。
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m2)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R32 服务设施用地0.00 0.00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
吕梁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中医学院校园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设
太原关于成立兽药生产加工公司可行性报告
吕梁市市域城镇化发展规划和推进措施
吕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吕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山西省吕梁市高考政治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题8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吕梁市国土资源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湘潭九华片区规划(2010 …
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XXXX-2020年)
湘潭市棚户区改造计划及棚户区改造补偿标准.doc
©2013-2023 360文档中心,站点地图
本站资源均为网友上传分享,本站仅负责收集和整理,有任何问题请在对应网页下方投诉通道反馈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