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约’我的村”湘潭篇湘乡市月山镇白龙村:省定贫困村“约”出村民幸福新生活
“栽种立夏秧,稻谷满粮仓。”立夏后,农事忙。
这个时节,湘乡的农村到了农忙季,走进湘乡市月山镇白龙村,时值初夏,山野苍翠,万物生机勃勃。新一季农作物已经从一条条薄膜上探出头。山间云雾弥漫,白色的地膜和轻柔的薄雾,将山村包围,勾勒出一幅梦幻的山野蜃景。这个季节,或许蕞美的当数灌满水的稻田。阳光穿过薄雾,投射在稻田。晨雾慢慢弥散开来,稻田将蓝天与白云一同“揽入怀”。又似破碎散落的镜片,闪闪亮亮,点缀苍翠的田野。
山野如画,穿行田间的忙碌身影来不及驻足,筹备着下一季的丰收。错落有致的稻田、弯弯曲曲的田埂以及田间忙碌的村民,好一幅美妙的初夏田园耕作画。
平坦宽阔的马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都被绿植装点着,几户村民坐在家门口唠着家常,仿佛走进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谁也不会想到,如今这副“醉美”景象的白龙村会是曾经的“省定贫困村”。
“以前村子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村子里啥都没有,人总想往外跑,这几年村子环境变好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近些年,白龙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院装修了,不少村民都买上了轿车。去年全村66户187人建档立卡贫户通过省市验收,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
走进村部,红字白底的白龙村规民约格外显眼。“白龙村有这么大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村规民约的内在支撑。村规民约就是乡风文明的引路人、村民凝心聚力的粘合剂、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白龙村总支书记村主任吕辉操着浓厚的湘乡口音,为了让记者能听懂,他尽量放慢语速,却依旧掩饰不住言语间的兴奋。
在村部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一封信:“我已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有了自己的创业平台,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我将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我的幸福,特申请退出精准扶贫户,让国家的扶贫政策落实到比我更需要的人们中去。”这是白龙村村民何文定写给月山镇扶贫办的《贫困户退出申请书》。
何文定今年20岁,他10岁时,父亲在广东务工不幸坠楼身亡,3个月后,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多年来,他一直与双目几近失明、年老体衰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就在何文定为自己的生活学业担忧之际,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这个饱受磨难的家庭。2014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孤儿救助、困难助学、危房改造等扶贫政策,何文定顺利完成了小学、初中、职高学业。
2019年7月,何文定从湘乡市华光电子工业学校毕业后,在老师的推荐下,在天津市找到了工作。“这孩子从小就不服输,历经生活磨难,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他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工资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一个月,他说自己完全有能力改变一家人的处境。”提起何文定,吕辉赞不绝口。
去年3月,何文定返回工作岗位后不久,便萌生了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的想法,他怀着感恩的心,郑重写下了《贫困户退出申请书》。
孝老爱亲、互帮互助的例子在白龙村到处都能听到。有10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婆婆的好媳妇廖小红;有57岁却主动承担照顾三位加起来270岁老人的吕奇林。吕辉深有感触:“这句‘孝亲敬老是传统,教育子女要孝顺’村规民约真的在白龙村起到了重要作用。百善孝为先,村民自觉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孝文化,主动尽到子女应尽的赡养义务,孝老敬老在白龙村蔚然成风。”
记者见到吕奇林一家子时,四人正围着一张四方桌吃饭,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三位老人家精神抖擞,见人就招呼吃饭,90多岁的老人活出了动人的精气神儿。
吕奇林(左一)和他加起来270岁的老人们。
吕辉介绍道,在讨论制定村规民约时,支村两委多次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群众代表大会,大家一起讨论,一致认为:制定的这个村规民约就应该是白龙村民应该遵守和推行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挂在墙上好看。
白龙村有5000多人,红白喜事较多。自2018年村规民约实行以来,大家攀比看谁家比较简,自觉节俭办事。“现在就是要新事新办,好事简办,按村规民约办。”吕辉说:“这一条在2018年初写进村规民约时还遭到了一些村民的反对。以前,有的村民家里修一间厕所都要摆上几十桌,很多人家一年送出的人情礼金高达万元。如今3年过去,这条村规民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脱贫攻坚是示范,脱贫主要靠产业。”白龙村村规民约把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作为一切工作的总抓手和总落脚点,村规民约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今年48岁的彭上原本经济条件不错,由于一场车祸,妻子半身瘫痪,家庭经济一落千丈。现在虽已脱贫,但日子仍不复从前。
彭上一直想就近找一份相对固定的工作,增收的同时还能照顾家人。可无一技之长,除了打零工,找不到更好的就业门道,为此他很苦恼。
不过现在,他再也不用为此发愁了。去年5月,他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免费电工培训班,并顺利通过了考试。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牵线下,他与位于湘乡市区的一家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等合格证到手,便可上岗。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对于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而言,蕞有效的帮扶方式莫过于就业。近年来,白龙村产业发展日渐红火,为贫困户提供了不少就近就业的岗位,但一个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各产业基地用工多是季节性的,基地农闲时间,贫困劳动力就业何去何从?白龙村的答案是,抓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劳动力获得一技之长,从而获得稳定就业的机会。
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要带领村民致富,关键是产业带动。白龙村有5个经营主体,对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产业帮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全村形成了“一主三特”的产业发展特色。即以湖南众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的“明日见”柑橘种植及苗木供应基地为主业。公司现已投资600多万元,流转土地200多亩;去年底投资150多万元建好了16个育苗大棚,可以育苗50多万株。目前已经和广西贵州扶贫办签订了供苗协议。
如今的白龙村,早已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是湘潭市人居环境示范村,湘乡市文明村,集体经济收入过10万的村。
看到现在的白龙村,湘乡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彭龙文感慨万千:“乡村要美,美在文明;民风要正,正在村规。村规民约作为在依法实施村民自治和社会管理中一支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它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白龙村的实践证明,村规民约重新唤回了乡村文明新风尚,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他还表示:“此次换届后,我们通过工作提示、轮训集训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指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涌现了一批接地气、有操作性的村规民约,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助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