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意良:忆粮亿粮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驻湘潭县记者 张振宇
这个“五一”对于湘潭县中路铺镇潭湖村的李意良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劳动节,作为湘潭县忆粮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湘潭县亿粮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她必须抢抓住这难得的好天气把400多亩早稻全部插下去。
李意良1968年出生在与中路铺相邻的株洲县王十万一个农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七个她是蕞小的。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基本没有劳动力,在大集体年代一家九口全靠父亲一个人挣工分挣口粮,所以一生下来李意良就没吃过一餐饱饭。
李意良9岁那年父亲去世,倒了顶梁柱的家更是一年到头闹饥荒。
在记忆中,李意良上学时经常饿得头昏眼花。
1982年分田到户后,由于人多田少、两个哥哥当兵去了部队。家里缺少劳力,李意良家还是很难吃上一餐饱饭。
“直到1988年结婚嫁到潭湖,我才告别饿肚皮的日子。”李意良说。
婚后,李意良与勤劳肯干的丈夫开足马力挣钱养家。
丈夫在大集体的时候便是大队的农机手,小两口省吃俭用买了潭湖头部台犁田机。忙完自家田里的活,还可帮左邻右舍犁田挣“外快”,他们的日子渐渐好了。
有了一定积蓄后,李意良便办起了一个预制场(1990年),专产水泥砖。
预制场的生意很好,不久家里便买了汽车,再后来转行干起了粮食经纪生意。
由于两口子人品好,收粮时不压价、付款及时,送粮时从不以次充好,所以业务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十多年间跑坏了6台汽车。
当粮食经纪这十多年里,李意良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往城市跑,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农村种田,抛荒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小饿怕了的李意良萌生了回家种田的想法。
李意良的想法得到丈夫支持,2018年适逢我市部分地方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部分耕地退出粮食生产。当时潭湖村属于成片调整区,全村5500多亩耕地中属于调整退出的就多达4200多亩。
耕地退出粮食生产是暂时的,退出不等于抛荒。这时李意良一口气承包了667亩耕地,成立了湘潭县忆粮种养专业合作社。
调整出来的耕地不能种水稻,李意良就用来种红薯和大豆。
“从某种意义上讲,红薯和大豆仍属于粮食,不管怎样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饿肚子的历史,这也是我把合作社取名为“忆粮”的原因。”李意良说。
多年的水田改为旱作后产量很难上去,此后3年李意良不仅没挣到钱还亏了60多万元。但李意良觉得很值,因为这些田地没有荒废。
从2020年开始,李意良流转承包的667亩耕地陆续获准恢复水稻种植,于是李意良注册成立了湘潭县亿粮家庭农场。李意良说:“我要与亿万农民兄弟一起,多种粮、种好粮,种出亿万斤粮食,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恨不得把667亩地全部种上双季稻,这样才能打更多的粮食。但由于水利设施退化严重,部分耕地已无种双季稻的条件,还有就是田块小,不利于农机作业,要是能建成高标准农田就好了,这样就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李意良说出了她的心声。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