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这个十强县与衡阳关系密切专家曾考证尧帝陵可能在它境内
攸县,位于湖南省湘东地区,湘赣交界地带,自古以来便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的美誉,意指其地理位置在衡山与潭水之间的重要战略地位。攸县的总面积为26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3.04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20.56亿元,是湖南省经济实力十强的县之一。
攸县现为株洲市管辖的县级行政区。建国前,株洲市仅为湘潭县下辖的一个小镇,因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铁路穿境而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工业重镇。随着经济的崛起,这个因铁路而兴盛的地方逐步升格为县级市,之后又升为地级市。在此过程中,周边的长沙、衡阳、湘潭和岳阳等地的部分地区逐步划入株洲市,形成了如今的株洲格局。
建国前,衡阳市辖区内有多个县,包括衡阳县、衡山县、常宁县、耒阳县、安仁县、茶陵县、攸县、酃县等,这些县与衡阳的关系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湘南的郴州、永州等地曾经也属于衡阳的管辖区域,衡阳在蕞鼎盛时期管辖了三四十个县,形成了广阔的影响范围。
攸县有“梅城”与“攸州”两大别称,背后有一段颇具浪漫色彩的历史传说。据说,古时一位秀才十分喜爱梅花,某年进京赶考时,他让书童带上梅花,但在途中不慎摔坏了花盆,于是将梅花栽种在江边。后来,这位秀才中了进士并官至京城。多年后,他回乡视察时,特地去江边查看梅花。当地知县听闻此事,便鼓励居民大力种植梅树,因此攸县才得以别称“梅城”。
关于攸县这个名字的由来,历史上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认为因攸县境内有一条叫攸水的河流,故命名为攸水县,之后改为攸县。另一种说法则与大禹的妻子攸女相关。据传,大禹的妻子叫攸女,因此以她的名字命名了攸水,再逐步演变为攸县。此外,攸县境内至今保留着许多与大禹相关的地名和传说,其中蕞著名的便是禹王洞。
攸县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朝,彼时湖南设有阴山县,攸县属于阴山县管辖。到了三国时期,吴国在公元258年设立湘东郡,郡治设在衡阳,攸县属湘东郡管辖。经过东晋、西晋及南北朝的更替,攸县的管辖关系基本没有改变。隋朝建立后,废除了湘东郡,改设衡山郡,攸县归衡山郡管辖。唐朝时期,衡山郡被废除,攸县划归衡阳郡管理。
直至1938年,攸县隶属于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行政公署设在衡阳。建国后,攸县继续属于衡阳专区,1952年起划归湘潭专区。可以说,攸县与衡阳的关系悠久且深厚,衡阳成为了攸县的“远亲”。
二十多年前,有专家考证指出,攸县很可能是尧帝的故乡。根据历史记载,许多传说中的古代人物与湖南有着深厚的渊源。例如,炎帝的陵墓位于炎陵县,舜帝的陵墓则在宁远县,舜帝的妻子娥皇和女英被誉为“湘夫人”,她们曾居住在洞庭山。而大禹在湖南留下了许多足迹,诸如禹王碑和禹王洞等遗址都证明了大禹曾在湖南治水的传说。
既然舜、禹都与湖南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那么尧帝的踪迹也在湖南境内不容忽视。根据一些历史学者的考证,攸县与尧帝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关地名如丹陵(尧帝之子丹朱的陵墓)、平阳(尧帝都城)、尧山(尧帝的归葬地)等,都出现在攸县境内。甚至攸县的刘氏族谱中记载,刘氏是尧帝的后裔,而当地的村民曾为纪念尧帝兴建了尧帝宫,并立碑以纪念尧帝陵遗址。
攸县是湖南省内县域经济的十强县之一。该县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储量较为丰富,估计约有4.3亿吨左右。过去,攸县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如今,攸县积极推进经济建设,2022年明确提出要打造“三个高地”,推进“三大会战”的发展战略,其中包括园区大会战、乡村振兴大会战和财源建设大会战。攸县通过招商引资和发展企业,力求将县域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此外,攸县的交通也非常便利,吉衡铁路、醴茶铁路、岳汝高速穿越其中,使得交通畅通无阻。除了丰富的资源,攸县还是一个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这里有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如桃花谷、白龙洞和酒埠江等,吸引着大批游客。而且,攸县的地方特色小吃如香干、米粉和麻鸭等,也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随着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推进,攸县在经济、文化和旅游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预见,攸县将在未来成为更具活力的地方,继续为湖南省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