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区鹤岭镇:“小产业”稳住乡村“大饭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刘书畅
2021年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结果出炉,网民投票选出的十个两会热词中,“社会保障”和“乡村振兴”均名列前三,这背后反映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国民对于改善民生的关注和期待,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千年梦想,圆在今朝。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改变,万江明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万江明,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长安村村民,患有视力二级残疾和白化病,妻子患有轻微智力残疾,唯一的女儿患有罕见的耐多药肺结核。收入短板与多种疾病的共同桎梏,严重影响了万江明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也牵动着各级政府干部的心。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该户在2014年建档立卡,2015年实现脱贫。
在共医“白化”方面,鹤岭镇人民政府通过签约乡村医生、医疗服务下乡到户、定期组织健康体检等方式,完善了基层医疗体系,切实打通了农村基础医疗的“蕞后一公里”,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同时,湘潭市人民政府组织雨湖区扶贫办、卫健局召开特殊困难群体医保报销专题研讨会,解决了特别困难群众住院及医疗费用报销问题,显著降低了建档立卡户的看病成本,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
在共抑“贫化”方面,市、区、镇三级人民政府、长安村村委会以及地方企业形成帮扶合力,为万江明等建档立卡户精准定制了脱贫致富方案并帮助其进行生产实践,以现有住房为主体,在后山围建小规模的生禽养殖基地。在兴建基地的过程中,雨湖区人民政府提供帮扶资金,长安村村委会提供红砖、门窗等建筑耗材,恒鹏建材公司提供劳工人力,三方共执脱贫画笔,绘制着万江明兴建生禽养殖基地的锦绣蓝图。
当被问到收入怎么样时,万江明笑呵呵地从左口袋掏出了一沓钱,说道:“你看,我刚刚才卖了几十只鸭。”质朴的笑容背后是万江明满满的获得感,这离不开各方帮扶力量的“齐心协力”,这是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自主转变,体现出“扶贫先扶志”政策导向的高瞻远瞩。
脱贫,产业是关键。近年来,鹤岭镇坚持以政策性产业帮扶、农企合作帮扶、金融委托帮扶、自主创业等方式推进产业扶贫,形成脱贫工作亮点。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用直接帮扶模式,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土鸡、洋鸭、水鸭、鱼、猪)和技术服务,每年帮扶成效达到500元。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用委托帮扶模式,引进龙头企业——绿丰保鲜蔬菜配送有限公司,形成三千吨农业秸秆初加工的生产规模,为公司一万吨食用菌基料提供主要原料,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和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每户本金为6000元,按照8%的年利率,企业每年向贫困户支付受益金480元,受益期限五年,五年后返还6000元本金或延展续签,每户实际获益达到8400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鹤岭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在过渡期内对易返贫人口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帮扶,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另一方面要抓住产业帮扶这个根本举措,选择好重点领域和切入点,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