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雨湖区土地流转为农民“转”出新生活
红网雨湖站11月21日讯(分站记者 谢岳峰)随着2010年行政区划的调整,姜畲、响塘划入雨湖区管辖范围内,农业的发展一跃成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雨湖区5乡3镇112个村,拥有集体土地34.0302万亩,农业人口16.5313万人,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雨湖区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重点。
因全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不少乡村一直以来都欠缺青壮年劳动力,不少农田处在闲置状态。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不少农民尝试将自家责任田转租给他人,但在较长的时间内,此种方式流转规模较小,大约只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4%左右。到近几年,土地流转推进速度不断加快,截至2013年3月份,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1.9万亩,主要分布在长城乡、响塘乡、姜畲镇。
在姜畲镇仙女管区司马村,仙女蔬菜基地负责人赵启强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租下了近800亩农田,站在田间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蔬菜田延绵数公里。“一直都是和农民直接签署协议。”赵启强介绍,一般一户人家蕞多仅有几亩责任田,赵启强租下这近800亩田,要与200多户村民谈妥协议,过程十分繁琐,这是他现在遇到的蕞大难题,往往中间只要有一户村民不同意,他只能放弃一片田地。
而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则不会出现相类似的情况,在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流传中心的土地流转示意图上我们看到,示范区内的泉塘子村共流转了1606.7亩土地,占总面积的91%。据区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与服务,建立土地流转情况资料,规范相关程序,土地需求方通过中心找到村里,农民与村里直接签订协议,再由村与土地需求方签订协议,这样的方式省去了不少繁琐的事宜。目前,雨湖区希望通过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流传中心以点带面,辐射全区,解决土地需求方需要与农民一户一户签订协议的问题,推动全区农业加快发展,更好的服务相关企业。
当然,通过土地流转受益蕞大的还是农民。对于姜畲镇司马村的许长明来说,土地流转之后,他不再经营自己家的责任田,但年近6旬的他,也不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于是,老许夫妻进入了赵启明的蔬菜基地打工。老许一家原有3亩多责任田,流转后每年能获得约价值700多元一亩的租金。“租金约2100多元一年,另外我们夫妻俩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还有4000至5000元。”老许算了这样一笔账。在他看来,能够获得一份工作,比以前单独出租责任田,收益显然高了很多。
土地流转带给许长明的改变,不仅是收入上的,更是生活方式上的。“以前就是没白没黑地干活,整天围着家里地里忙活。现在好了,下班后所有的时间自己支配,工作轻松了,收入也有了保障。现在下了班大家聚在一起,唱唱戏,跳跳舞,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才有的生活。”许长明说。
目前,雨湖区形成了土地有序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家庭农场流转的格局,实现了集中集约集聚发展,涌现出三汇有限公司、铁强蔬菜基地、瑞丰合作社、辰龙基地、溢绿园合作社、乐摘基地等一批果品、蔬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雨湖区农办的调查,流转以后的土地综合效益可比未流转前增加两倍以上,有效的节约了成本,防止了土地抛荒。利用好这一优势,土地流转将为雨湖区农村、农业、农民“转”出更多更大的效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视频 湖南发布“稳增长20条”(附全文)
新春走基层丨桃江县:势如破竹开新局 打造湖南千亿竹产业核心基地
精彩瞬间 60秒回顾“千灯共阅 宵遥书会”元宵灯会
五国友人齐祝“元宵快乐”,湖南首个国际社区的元宵节真热闹!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