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湘潭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广西“三新”路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admin9个月前 (09-28)湘潭产业信息42

  新华财经南宁8月20日电(记者何丰伦)建成大容量电站、升级电动重卡超充走廊、发布行业输电大模型、投运导轨式共享移动充电……广西努力探索新格局、新技术、新业态的“三新”路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

  新格局: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加快形成

  “双碳”目标引领下,广西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发展迅猛。2023年,广西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同比增长290%;截至2024年7月底,广西装机规模突破3269万千瓦,占比38%,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58.4%。

  针对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显著等一系列问题,广西开展电网安全体系研究,在推动清洁能源消纳基础上,广西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形成。

  百色田阳供电局推动果品企业安装屋顶光伏发电,年均发电量1011.07万千瓦时,每年企业就能节约用电成本424.64万元。

  风力发电是新能源消纳的核心难题。广西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电及新能源科高级经理唐健介绍,受天气影响,风力发电变化大。调度部门密切跟踪风力变化情况,预留合理裕度、提前制定预案,通过多电源优化出力以及省间互济,保障了电力供应平稳有序。

  新型是电网顶峰调节的重要利器。截至2024年7月,广西新型装机总容量达217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增长834%。广西已并网的13家大容量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每日实现等效“满充满放”,今年1-7月累计存储及释放电量2.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3万吨。

  储能技术在服务绿电的过程中快速发展。南宁供电局大容量储能电站投运3个月,已累计存储并释放约90万千瓦时绿电。钦州供电局通过大容量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每天能提供约50万千瓦时电量,满足15万户家庭在负荷高峰时段用电需求。

  广西电网预计,到2030年,广西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广西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新技术:智慧赋能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自主研发的“智能无线充电无人机及机巢”整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输电大模型平均缺陷识别率91.24%……2024年以来,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创新成果转化收入同比增长21%,电网运维更智慧。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把海量的智能传感器部署到电网设备上,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借助技术,给电网装上“敏锐触觉”和“算力大脑”,持续提升配电网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

  夯实数字电网基座的同时,广西加快风光水储基地建设步伐。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创新试点涵盖风、光、储、充的智慧能源实践路径,探索建设近零碳示范区,以点带面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光伏板与全液冷超快充电站实现新能源车“一杯咖啡,满电出发”;革命老区百色靖西供电局、田东供电局推动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响应绿电“低谷消纳”活动,湘潭电化公司响应5次绿电“低谷消纳”,就节约成本12万元;桂林组建零碳绿电联盟,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构建立足广西、面向国内外的桂林旅游城市绿电产业生态圈。

  广西将围绕科技创新、数字技术构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支柱,包括无线传能、分布式钠离子储能、铝合金电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量测、电氢协同、车网互动等领域。

  新业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多能融合

  2024年上半年,广西新增新能源汽车超过11万辆,增量渗透率超43%。广西在充换电设施互动技术、“电氢协同”等方面积极探索,将电动汽车聚零为整,打造车桩网协同发展新业态。

  南方电网广西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服务部副总经理陈志介绍,光储超充放综合能源站——南宁五象综合能源站建成投运。该站集光伏发电、储能液冷超充、V2G充电桩等多个车网互动技术于一体,能够满足12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将电动汽车作为分散式储能,同时加快运用市场化交易手段,将电动汽车运营商纳入电力市场并参与低谷消纳。2024年5月,广西首次将新能源汽车充电运营商纳入电力市场化交易,6家运营商试点参与低谷电力消纳交易,获得增量用电补偿,并以充电实惠方式引导新能源汽车参与电网削峰填谷。

  着眼长周期提高电网调节能力,广西正积极探索“电氢协同”。钦州供电局介绍,广西将以电氢协同探索长周期调节方式,以钦州港自贸区为切口,探索绿电制氢技术应用和机制创新,将氢能作为规模化储能载体,探索富余新能源电力“以电制氢”的产销路径,实现跨周、月、季的长周期调峰和能源转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新质生产力实质上就是先进生产力,就是优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就是前沿生产力,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未来随着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电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取得实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有望在广西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践中加快形成,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敢”在高新丨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建设奏响“春天奋进曲”

“敢”在高新丨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建设奏响“春天奋进曲”

  湘潭高新区“五大特色专业园”系列报道③   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建设奏响“春天奋进曲”   铆足干劲抓项目,春日奋斗正当时。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前,机器人不仅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制造业企业也不断实现“机器换人”和自动化生产,实...

【产业项目建设年】近70家企业入驻京东湘潭电商产业园

【产业项目建设年】近70家企业入驻京东湘潭电商产业园

  京东集团在湘潭的百亿元投资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9月11日,首批近70家企业正式签约入驻京东湘潭电商产业园。这意味着京东湘潭电商产业园的建设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意味着京东集团在湘潭的百亿元投资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据介绍,京东湘潭电商产业园将于10月底开园。   当天,来自北京、广东、天津等地和湘潭本地、湖南其他市州的电商企业现场签订了入园协议,...

中南高科湘潭智造产业园

中南高科湘潭智造产业园

  项目所在地湘潭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湘潭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为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计划建设一个研发、产业、园区,,配套一体的多元化的、生态、活力型新兴工业园区。该项目主要采用国际主流的多层全框架德式厂房建筑,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带多组模式。其中包括1个企业服务中心、 1个高层厂房、 13个三层厂房、 17个二层厂房、 2个一层厂房和3个配套楼。园区内配套设施齐备,包括企业服务中心、人才公...

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湘潭高新区领导带队调研园区重点项目

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湘潭高新区领导带队调研园区重点项目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13日讯(通讯员 文磊 刘炜)3月10日下午,湘潭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荣带队深入园区部分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实地调研项目建设情况。   陈荣先后来到金杯电工电磁线、建湘总部暨先进钢材智能化生产基地、湖南亚辉龙医疗器械产业园、湘潭先进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园,通过实地察看、现场询问等方式,详细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就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提出...

助企纾困增效湘潭高新区“两新三电”产业园高质发展

助企纾困增效湘潭高新区“两新三电”产业园高质发展

  近年来,湘潭高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两新三电”(新材料、新能源、电机电控电传动)产业发展迅速,强势崛起,逐步形成了以湘电集团、哈电风能为代表的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以铁姆肯、崇德科技为代表的传动轴承制造,以世优电气、沃森电气为代表的电气控制设备研发制造,以金杯电工、华菱线缆为代表的电磁线和特种缆线研发生产,以创一新材料、伊索尔复合材料为主的叶片及复合新材制造等较完备的特色产业集群。...

园中园壮大产业集群

园中园壮大产业集群

  小微园区来了,这一建设新模式,将为长沙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开辟新路径   长沙经开区企业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今年,长沙经开区将以建设小微园区为突破口之一,提升亩均效益。长沙晚报通讯员 曾诗怡 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伍玲 通讯员 左虑远   小微园区来了,它会给长沙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带来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

园区动态丨湘潭高新区管委会及湖南力合公司莅临长沙科技新城考察

园区动态丨湘潭高新区管委会及湖南力合公司莅临长沙科技新城考察

  原标题:园区动态丨湘潭高新区管委会及湖南力合公司莅临长沙科技新城考察   1月17日下午,湘潭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小波、湖南力合长株潭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副总贺树峰等领导莅临长沙科技新城考察交流,就相关项目与金科产业集团洽谈合作,金科产业集团长沙产业公司总经理刘兴春、投资发展总监李冰携核心团队进行热情接待。   ▲ 刘兴春总经理为吴小波主任一行讲解沙...

国家级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展露灿烂“微笑”

国家级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展露灿烂“微笑”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后,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努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地处湘潭九华的国家级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处于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地带,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试验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日前来到湘潭经开区,在这里见证了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快速发展。   采访...